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025十大新兴技术揭晓,新质生产力“出圈”!
2025.07.04
6月24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重磅发布了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十项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正式揭晓,涵盖能源、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同时,“新质生产力”成为热门关键词。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实践,这一代表生产力跃迁的新范式正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出圈”效应。
这十大技术被精准划分为四大领域:互联世界的信任与安全、可持续产业重构、新一代健康生物技术以及能源与材料融合,有望在未来3至5年内取得实效,助力人类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
结构电池复合材料 (SBC) 将储能和结构强度结合在单一材料中,减轻了车辆和飞机的重量并提高了效率。尽管 SBC 仍处于新兴阶段,但它提供了主要的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在实现广泛采用之前,性能、安全和监管方面仍然存在挑战。
渗透动力系统利用膜从水盐度差异中产生清洁、稳定的能量。材料和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使这项曾经停滞不前的技术重新焕发活力。随着试点工厂的建设,渗透动力为可持续电力、水净化和资源回收提供了前景,有待进一步投资和成本降低。
随着能源需求的激增,先进的核技术正在获得发展势头。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SMR) 和下一代冷却系统等创新有望带来更安全、更便宜和可扩展的绿色能源。随着全球投资的增加,裂变引领近期部署,而聚变仍然是零碳能源未来的长期目标。
是在体内产生药物的经过修饰的微生物或细胞,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少的副作用提供有针对性的、持续的治疗。在合成生物学的支持下,这种方法可以改变慢性病护理。主要挑战仍然存在于安全、监管和大规模临床审批方面。
GLP-1 药物最初用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由于其神经保护作用,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早期研究表明,减少脑部炎症和改善细胞功能等好处。虽然结果令人鼓舞,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和监管措施来确认有效性和可及性。
自主生化传感器使用无线、自供电系统,无需人工输入即可持续检测健康或环境标志物。在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它们为葡萄糖跟踪或污染检测等应用提供实时监测。主要挑战包括传感器使用寿命、成本和围绕工程生物体的监管问题。
绿色固氮旨在减少传统氨生产的高碳足迹,这对全球食品供应至关重要。新兴方法使用可再生能源、工程微生物或锂基系统来更可持续地生产氨。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些创新可以实现生产本地化并使农业和航运脱碳。
纳米酶是模拟天然酶的合成纳米材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更低的成本和更广泛的功能。他们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特别是在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以及环境清理和食品安全方面。预计到 2034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579.5 亿美元,尽管存在监管和技术障碍,但商业化正在加速。
协同传感将家庭、城市和车辆中的日常传感器连接到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网络中。这些系统支持为交通控制、环境监测和自动驾驶汽车等应用提供实时、共享的决策。主要挑战包括数据隐私、功耗限制以及开发多模态算法以实现无缝传感器集成。
图源:中国发展改革
生成式 AI 水印在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中嵌入不可见的标记,以验证真实性并追踪来源。随着 AI 内容的激增,这些技术有助于打击错误信息并保护知识产权。虽然采用率正在增长,但逃避、缺乏标准和道德问题等挑战仍需要解决。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技术创新+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十大新兴技术的发布,正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最有力印证。?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杜塞克强调:“许多新技术正加速应用于工业领域,产生深远的经济影响。技术创新不仅聚焦前沿领域,更特别关注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应用。”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日,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深入探讨就超过10场,议题涵盖“AI+时代”、“解读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新能源+治沙”、“随时随地充电?”、“电池技术新时代”、“AI助力工厂转型升级”等。热度之高,可见其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未来竞争力关键。
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而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与生产场景和生产过程的革新相伴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和劳动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具体体现为数字化带来的工作任务的全面更新、自动化和数智化对工作岗位的重塑与再造,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员工的差异化赋能。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答案的核心指向了“人才”。建设具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精准刻画了这一转型方向。报告指出,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知识和创新的深度融合,对劳动者的要求已从数量转向质量、专业能力、技术掌握及创新能力。
这直接反映在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上。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工序的分解和分包,使传统的基于稳定雇佣关系的工作日益“零工化”。
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改革后一大批生产、销售岗位叠加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和维护职能,对劳动者的数字素养要求提升。
同时,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的引入促进了新兴职业的诞生和传统岗位的消亡。从2019到2024年,人社部陆续发布了74个新职业,其中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云网智能运维员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职业,与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密切相关。
图源:中国发展改革
《报告》进一步描绘了新质生产力所需应用型人才的鲜明特质。
第一,高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这些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较强的技术基础,能够掌握并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尤其在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制造等领域,他们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
第二,实践导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现场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快速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多领域跨界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通常不局限于单领域,他们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知识进行融合应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内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这些应用型人才的崛起,正是产业工人队伍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具体体现。
素材来源:官方报告 / 网络新闻
联
系
我
们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21-604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