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人工智能成跳槽“新风口”:57.2%职场人为何押注AI职业?
2025.04.11
这个春季,AI不仅是企业招聘的热门,更是求职者跳槽的风口。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 年春季职场人跳槽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高达 57.2% 的职场人表示有强烈意愿转型至人工智能领域。
职场人择业的核心诉求,无非聚焦于行业前景、薪资待遇和自我价值。
而人工智能这种"技术红利+复合成长"的职场风口,恰好契合了这些核心需求。
人工智能承载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机遇,提供了技术先发优势、跨界融合场景与持续增值空间。
这意味着,投身 AI 领域的职场人,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行业的发展,他们的职业道路也将越走越宽。
目前,多家大厂也正在对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敞开怀抱。公开资料显示:
……
目前,AI行业高薪是普遍现象。猎聘发布的《2025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指出,近一年来,在AI技术人才需求的职能分布上,最为稀缺的AI技术人才岗位是算法工程师,占比67.17%,此外图像算法、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分列第二至第五。
从薪资来看,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岗位的年薪50万以上的职位占比最高,分别为38.71%和38.34%。
还有一些职场人表示,转型 AI 是因为挑战自我能带来更强的成就感 。
AI 领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新的技术等待突破。对于那些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渴望挑战的职场人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 “战场”。
在这个领域,每一次攻克难题、每一项技术创新,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就像埃隆・马斯克带领团队在电动汽车和太空探索领域不断突破,那种挑战极限、创造历史的感觉,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不同岗位的职场人对跳槽到 AI 领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原因。
产品岗职场人的跳槽意愿最为强烈,跳槽指数 3.66 。产品岗的工作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而 AI 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产品岗人员提供了更多创新和发挥的空间。比如,AI 产品经理可以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深度分析,开发出更具个性化的产品,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运营岗的跳槽指数也不低,为 3.61 。运营岗的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而 AI 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运营人员更精准地进行用户画像、市场推广和数据分析。在传统运营工作中,数据分析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借助 AI 工具,运营人员可以快速获取精准的数据洞察,制定更有效的运营策略。
相比之下,人力资源岗的职场人跳槽指数最低,为 3.49 。人力资源工作更注重与人的沟通和协调,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相对固定,AI 技术的应用虽然也在逐渐渗透,但对人力资源岗的冲击相对较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岗的职场人对 AI 领域完全不感兴趣。有部分人力资源从业者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 AI 知识,提升自己在人才招聘、绩效管理等方面的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就像杭州某电商公司在 AI 客服系统上线首日,30 位资深客服集体收到转岗通知,这一事件就是 AI 冲击传统职业的一个缩影。
职场人押注 AI 职业,本质上是希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主动调整自身。
1. 掌握AI工具的使用:
学习如何与AI协同工作,提升工作效率。
2. 构建“难以取替”的核心能力:
人际及商业沟通:高情商、谈判、危机公关、团队管理、跨文化沟通。
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整合多维信息、分析趋势并做出判断。
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战略、跨学科整合。
领导力:决策、影响力、企业管理。
创造力:消费者洞察、内容创意策划。
3. 关注行业动态,提前布局:
AI 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也正在催生大量新的职业岗位。求职者可以提前关注相关技术动态,为未来转型做好准备。
例如京东等电商企业近年在智能客服领域广泛应用AI技术,一些原有客服岗位正逐步转型为“AI训练师”,主要负责优化对话策略、管理知识库等工作。行业报告及多家招聘网站信息显示,此类岗位平均薪酬普遍高于传统客服职位。
此外,随着“Prompt Engineer”(指令优化师)等新型工种在全球自由职业平台走俏,部分熟练从业者的时薪已达到相对高位,多家媒体报道其薪酬可在数百美元左右。
在医药研发方面,包括辉瑞在内的多家制药企业已开始使用AI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以期缩短新药从概念到临床前研究的周期。有报道显示,某些企业基于AI的发现流程已将该阶段时长从传统的数年减少至十几个月,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与此同时,为了解读AI研发日志并兼顾法律或合规需求,一些技术—法律复合型职位的年薪在国际招聘平台上明显走高,部分顶尖人才甚至能获得远超传统岗位的薪酬待遇。整体而言,AI技术在多个行业的深入应用,正持续催生出大量“人机协作”型的新职业需求。
那些对新技术保持敏锐、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永远都能在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弄潮点。
来源:官方新闻/网络素材
联
系
我
们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400-806-2007